【藏品名称】:2009-7M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牡丹小型张)

【藏品类别】:编年邮票

【藏品志号】:2009-7M

【藏品面值】:6元

【发行时间】:2009年4月10日

【正面图案】:国色天香图 牡丹花

【邮票规格】:40mm*78mm

【外形规格】:126mm*90mm

【齿孔度数】:12.5*13度

【设 计 者】:王虎鸣

【责任编辑】:王静

【最小提货】:1张

【邮展展徽设计者】:卓文彬

【版    别】:胶印,边饰采用丝网印刷工艺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印 制 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发行机构】:中国邮政

  藏品简介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诗人李正凡《牡丹诗》。

牡丹文化: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广群芳谱》,苏毓眉《曹南牡丹谱》,余鹏《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精神: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一样有它的风骨和精神,古有“焦骨牡丹”的传说,今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赞其骄傲,述其壮烈,誉其高贵坚定,品其卓尔不群。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