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PP162《宜兴紫砂陶-提梁壶》普通邮资明信片(缩普白片)
【藏品类别】:普通邮资片
【藏品志号】:PP162
【藏品面值】:80分
【发行时间】:2007年10月8日
【发 行 量】:----
【正面图案】:提梁壶
【邮票规格】:22mm*30mm
【整张规格】:148mm*100mm
【设 计 者】:李群
【责任编辑】:陈健
【版 别】:胶版
【发 行 价】:1.00元
【防伪方式】:防伪油墨 微缩文字
【印 刷 厂】:江苏省邮电印刷厂
【发行机构】:中国邮政
【最小提货】:1枚
藏品简介
紫砂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陶以紫砂壶最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被誉为“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汉族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近代和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
提梁壶,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战国铜盉式烧制。明隆庆提染壶器开明浑圆,显得稳重而古雅。万历时提染壶造型讲究,柄一侧有孔便于穿系壶盖,壶嘴弯曲变大,壶身多呈瓜棱形。东周早期的青铜鸮首提梁壶由日籍名医森承一郎传承人吕默斋持有,日本传奇古董商坂本五郎代为操作。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中国著名陶都。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倾,竹海纵横八百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教授之乡。宜兴文化属吴越文化,宜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