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TP22(B)《开平碉楼》特种邮资明信片(本册式)

【藏品类别】:特种邮资片

【藏品志号】:TP22(B)

【藏品面值】:60分*10

【发  行 量】:60万本

【发行时间】:2002年4月12日

【封面图案】:瑞石楼与马降龙碉楼群

【封底图案】:六也居庐

【邮票规格】:30mm*25mm(1/3/5/6/8/10图);25mm*30mm(2/4/7/9图)

【整张规格】:148mm*100mm

【本册规格】:230mm*100mm

【全套枚数】:10枚

【设 计  者】:刘雨苏

【摄  影 者】:谭伟强、李惠文、何树炯

【责任编辑】:佟立英

【版      别】:胶版

【发 行  价】:12.00元

【印  刷 厂】: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

【发行机构】:中国邮政

藏品简介

(1)邮资解析

(10-1)自力村碉楼60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10-2)瑞石楼60分——坐落在开平市蚬岗镇锦江村。于1923年兴建,工程历时3年,于1925年落成,至今己有72年的历史。

(10-3)日升楼与翼云楼60分——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赤水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1926年,属于私人建造用于防匪、居住碉楼。两楼并排而立、相互依偎,数十载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

(10-4)坚安楼60分

(10-5)雁平楼60分——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10-6)方氏灯楼60分——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

(10-7)天禄楼60分——1925年由南安村29户村民为防土匪而集资12000多块大洋兴建的,楼高27米,共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0-8)姐妹楼60分——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沙冈东溪村,是敦睦楼和辉萼楼的合称。敦睦楼建于1905年,辉萼楼仿建于1906年,故有“姐妹楼”之称,两楼相距不足30米,顶层均为拜占庭式穹隆顶。

(10-9)适庐60分——建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村中。该楼高五层,其中标准层3层,顶部亭阁2层,第4层正面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个“燕子窝”,窝内均设有枪眼。顶层为欧洲城堡式,门、窗均为厚铁板所造,较窄。古色古香,融合中西建筑艺术,堪称"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

(10-10)中坚楼60分——位于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村后右侧,始建于1918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因其外形酷似机器人,故有“机器人碉楼”之称。

封二:锦江里雕楼群

封三:六也居庐

(2)背景资料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这众多的碉楼,或是独立在小小岗之上,或是孤形倩景立在江边路边,或是两三为伴倚在林旁,或是三五成群团结在田野上,构成了一个偌大的碉楼博物馆。在全中国很难再找到这碉楼成群的奇异景观了。

     开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抵御洪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蜂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苦不堪言。侨居国人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多种多样。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着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港、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卫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他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研究我国华侨史和建筑史,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开平碉楼是我国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起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以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在开本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券拱和穹隆,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显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葡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派流,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索在开干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裁,十分珍贵,他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首创。
     开平碉楼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华侨的文化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极为外在化。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居民相结合,在平原的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障的心理。从居民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开平碉楼.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