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大学建校”题材的纪念邮票和邮资封片频繁亮相,几乎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从2022年发行的13种纪念邮资封片来看,仅“大学建校”题材就占了7种。 这股潮流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的发行,自此以后,各大高校的纪念邮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照这个趋势,2022年甚至被戏称为“大学建校纪念邮资封片年”也不为过。 然而,这股潮流却也引发了集邮界内部的争论:这些邮票真的那么有意义吗?邮政的扎堆发行,是否过度消费了“大学建校”这一题材? 邮品背后的“生意经” 首先,为什么“大学建校”题材会被如此频繁地推出?这其中少不了市场需求的推动。 在纪念邮品市场中,高校校友和高校题材的实寄爱好者无疑是一股不容忽视的购买力量。 想象一下,作为某名牌大学的校友,能在母校的纪念邮票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校名,谁不会心动呢?这种情感的纽带,加上收藏的心理,让这些纪念邮品在特定群体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质疑这种做法背后的商业化操作。 邮政部门和高校的合作,本质上是利益交换:一方看中的是利润,另一方看重的是面子。 学校借着纪念邮品的光环,展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而邮政则通过这些题材的“稀缺性”,推动销售。 可是,当“稀缺性”逐渐变成“泛滥”,这种做法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 题材泛滥,邮票的文化价值是否被稀释? 有人说,“大学建校”纪念邮票发行过多,似乎每所稍微有点历史的高校都能荣登方寸。 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什么样的大学才有资格被印在邮票上?不少人认为,应该只选择那些入选“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的国家重点大学,才能配得上这一荣誉。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有些名校在重要年份仅仅发行了纪念邮资封或邮资片,而一些并未入选“985”或“双一流”的高校却拥有自己的纪念邮票。 比如,中央美术学院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综合类名校,但其百年校庆时,却荣登纪念邮票。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票收藏家】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反观中国人民大学,在建校80周年时,仅有一张纪念邮资封。 这种选择标准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集邮者的疑惑。 更令人诧异的是,某些高校甚至多次出现在纪念邮品中:北京大学在建校100周年时有纪念邮票,到了120周年,又推出了纪念邮资封。 同样,清华大学也是如此。 题材的重复使用,不仅让邮品显得单调,还让人质疑,邮政是否是在刻意制造“纪念需求”,以达到商业目的? 利益驱动下,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当我们讨论这些纪念邮票和邮资封片的实际意义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真正受益的是谁? 对邮政来说,这是一次扩大销售额的机会,对学校来说,是展示历史底蕴的舞台。 而对普通的集邮者或校友来说呢?有些人可能真的很享受这种收藏过程,为了获得一张心仪的纪念邮票,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各大邮局。 可是,更多的人或许只是随大流,逐渐被卷入这场毫无意义的“纪念潮”中。 还有人抱怨,纪念邮票的发行数量和频率已经让人应接不暇。 对不特别热衷高校题材的集邮者来说,这些邮品的发行似乎变得越来越无聊。 纪念邮票曾经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但现在,过度商业化的操作似乎让其文化价值逐渐稀释。 未来的纪念邮票:如何找到平衡点? 集邮曾经是中国数千万人的爱好,但如今,这个数字大幅缩减到30万,甚至有人预测,将来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念邮票的发行该何去何从?邮政是否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行策略,避免题材的过度消费? 或许,未来的邮票市场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既能满足特定人群的情感需求,又不至于因频繁发行而让邮品失去其独特性。 毕竟,邮票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如果邮政和各大高校都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大学建校”纪念邮票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铭记,而不是成为市场上的又一个过度包装的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大学建校”纪念邮票未来该如何发展? 邮政又该如何平衡市场需求与文化价值?这些都是值得集邮者和决策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