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构成要素 邮票的构成要素就像五官是身体的构成要素一般,小小的邮票也有构成要素,逐一认识其构成要素,是必备的集邮基础知识。在邮票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铭记、面值、图案。 铭记 铭记是邮票票面上用来表示该邮票发行国家(或地区)和发行机构的标志。1874年,邮政联盟规定,各国邮票必须印上国名或铭记,以便识别。1989年修订的《万国邮政公约》又加以明确,各国邮票应当用拉丁字母标明原寄国国名。 1.用文字标记 通常做法只印国名或国名加“邮政”或只印“邮政”字样。一些国家从设计效果出发,邮票上的国名以本国官方语言的缩写字母标注,如美国的“USA”或“US”。 2.用图案标注 英国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不标国名,用女王头像或侧面头像剪影来代替国名。 3.没用任何标注 巴西、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家早期发行的邮票没有任何铭记。 4.特殊标注 匈牙利邮票一直以匈牙利主要民族马扎尔的名称(MAGYAR)代替国名;瑞士邮票上标注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护卫神 (HELVETIA) 的名字,因为现在的瑞士人多是荷尔维第亚人的后裔;欧洲一些国家联合发行的欧罗巴系列邮票上,加注有“EUROPA”和“CEPT”字样。 面值 邮票票面上用阿拉伯数字或文字标明的邮资金额及货币单位。世界各国(或地区)邮票的货币单位多为该国(或地区)的法定本币或辅币,面值数额多为常用的邮件资费。 1.阿拉伯数字标示面值,既简明醒目,又国际通用。 2.其次是隐去面值,用文字标示。 3.再就是混合标注。例如,埃及、中国等一些国家除使用阿拉伯数字外,另用本民族文字中的数字标注面值。2000年1月起,又改为100分以上者用“元”,如120分表示为1.20元;100分以下者用“分”,如80分。 图案 图案是邮票票面上的图文,泛指票面上的全部印刷内容。其主要有主图、边饰和边框,此外还有国名标记或地名标记、邮政标记、邮票面值和反映邮票发行目的的文字及志号、年份等。邮票主要是通过图案来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貌等。 主图是邮票图案表示的中心内容,图案的内容包罗万象,集邮者通过收集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百科知识 ,很多集邮者正是被邮票的美丽画面所吸引而走上集邮道路的。 邮票图案的边饰是指主图边缘的装饰图案,它是邮票图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常与主图有内在联系,东西方邮票的边饰有各自的民族传统,西方国家的邮票多采用立柱、拱门和花环等边饰,而中国多采用线条、回纹、如意等。 其他要素 1.邮票名称 即一套邮票的名称,简称票题、票名。邮票的名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全套邮票的票题;二是每枚邮票的图名。就像婴儿出生以后,必须给他起一个名字,邮票也是如此,邮票名称通常由邮政主管部门确定,如我国纪1邮票的名称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邮票规格 邮票规格指单枚邮票的大小或外廓尺寸,也称票幅。单枚邮票图案的尺寸称图幅。 有齿票以齿孔边缘连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邮票票幅;矩形有齿票一般以a(从左侧齿尖至右侧齿尖的长度)×b(从上边齿尖至下边齿尖的高度)计算。 无齿票及齿孔不规则邮票,因其票幅不固定,以图幅计算;如图案没有边框线,则图幅与票幅相等。 新中国邮票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用“图案面积”(图幅)记录,以横宽×竖长来表示。从1967年4月20日发行文1《毛主席语录》邮票开始,改为“邮票面积”,邮票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是先横后竖,用毫米为单位。 3.票形 票形即邮票的形状。世界上邮票的形式各式各样,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多边形和异形。 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以长方形为主,在20世纪50年代才发行正方形邮票(1951年纪7《第一届全国邮政会议》纪念邮票)和三角形邮票(1951年纪10《保卫世界和平》第二组邮票)各1套。 4.志号 邮票志号就是每套邮票的编号。印在邮票图案下方的编号,表示票种、套号、图号、发行年份和发行序号,为邮票检索、分类、收集、整理带来方便。 新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名称叫《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这套邮票的志号是“纪1”,以“纪1”来代替第一套邮票的全称,就简便多了。 使用邮票志号,不仅方便,而且能保证工作质量,减少差错。如我国一共发行过3套《熊猫》邮票:第一套是1963年发行的“特59”,全套3枚;第二套1973年发行的编号票“57-62”,全套6枚;第三套是1985年发行的“T106”,全套4枚。这三套熊猫邮票的名称相同,但每套枚数面值都不一样,有了志号,就能严格区分。 5.发行日期 发行日期即某套邮票既定的开始发行、发售、使用的日期。如世界上第一套邮票“黑便士邮票”的发行日期是1840年5月1日(5月6日开始使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一般每套只有一个发行日期。一套普通邮票通常有多个发行日期,不同面值的邮票分次发行。 6.版别版铭 版别就是邮票的印刷 |